在孩子们眼里,父母就是他们心中无所不能的“超人”。合伙育儿中,父母要合力承担起孩子们赋予的这个“殊荣”,发挥好父母双方各自的优势。
当好“孩子王”:让孩子在玩中受“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可能有一天,你发现孩子突然喜欢“打人”时,请不要慌张。这可能是孩子到了特有的敏感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正常阶段。
乔治就有一段时间特别爱打人,常常把姐姐打哭。因为乔治喜欢看打怪兽的动画片,他会模仿里面的大战场景,经常“哼哼哈哈”地和家里人一起“玩”,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样做会让别人不舒服。
我们的解决办法是:让爸爸和孩子们一起玩“摔跤比赛”!爸爸在和孩子们一起打闹的时候很“认真”,会提前讲好游戏规则,过程中不会因为他们两个是孩子就故意放水,偶尔也会让乔治感受一下“疼”。兔爸在和孩子们玩的过程中,每当乔治受不了时,爸爸就会问他:“这样你是不是很疼,你是不是想哭?你这样打姐姐的时候,姐姐也是很疼的。”乔治含着眼泪点点头。
在兔爸这个“孩子王”的带领下,原本爱打人的乔治感受到了这样做的不妥之处,从而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
没有爸爸陪着玩过泥巴、打过仗的孩子,童年是不完整的。对于爱打人的孩子,爸爸妈妈与其反复说教,甚至有意惩罚,不妨试着当好“孩子王”,参与到孩子的游戏生活中,陪孩子在游戏中领悟、在玩中受教,这应该是最不伤父子之情和母子之情的教育方法了。
偶尔演演戏:给孩子亲身示范
如果说生活像一部电影,那孩子就是这部电影的观众,而我们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观众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父母以及身边人的各种言语、行为等,以此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除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外,还要偶尔当回演员“演演戏”。
孩子们小时候害怕打针,每次打疫苗都十分抗拒。其实这是他们的心理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孩子们对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以及事物都会产生排斥。这时候,就是父母表演的关键时机了。父母可以再现自己小时候打针的情景,让孩子清楚打针这件事是怎样的,多一些了解,就会少一些心理上的不安。通过父母的情景再现,帮助孩子们减少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增加孩子们的安全感。
记得网上有个视频很有意思,大致是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儿子在吃饭。爸爸只吃肉,不吃青菜,吃了一口青菜就要吐出来,这时候妈妈拿着拖鞋就抡了过去。然后,儿子瞬间就低头开始吃起了青菜……
我们反对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虽然这个视频有很多夸张、搞笑的成分,但是通过家人“演戏”,有时候真的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孩子遇到困难退缩时,当孩子无法面对失败时,当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时……我们作为父母能做的,不光是讲一些大道理,我们还可以给孩子们讲解我们小时候遇到的类似情景,甚至可以情景再现。你可以经常用这样的开场白:“妈妈小时候也害怕,后来……”“妈妈小时候也不想上学,但是……”
总之,通过展示父母的真实经历,或者“虚构”一些故事情节,可以让孩子们从父母的示范中得到反思和安慰,起到榜样指引的作用。
做好咨询师:帮孩子剖析问题
心理学者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中讲过这样一段话:“当一个人跟我们说一件事或者吐露心声时,其实他对我们是有角色期待的。这种角色期待提供了我们的行为线索,让我们会不自觉地去顺应,从而做出符合这个人期待的行为。”
是的,从关系的角度看,我们都处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了孩子之后,我们成为父母。当孩子向我们诉说、吐槽甚至抱怨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时候,孩子其实对我们是有角色期待的。
那么,在孩子遇到问题或情绪异常时,我们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心理上的咨询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马琪朵有时候一遇到事情就会发脾气,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于是我们就会帮助她把整件事情重新梳理一遍,陪孩子一起重新去面对当时的问题,帮助她把问题分解,通过分析告诉孩子哪一个环节出了错,才导致她发脾气的,哪一个环节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解决,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马琪朵在冷静的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孩子下次遇到类似事件时,才能处理得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养育孩子,也是父母的自我修炼过程。在合伙育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有十八般武艺,瞬间变成孩子需要的任何角色:警察、调解员、裁判、咨询师、孩子王、朋友……在孩子们眼里,父母就是他们的英雄和榜样。
马丁说:
1、人天生爱玩,我小时候喜欢骑马打仗、斗鸡、打弹球,长大了喜欢体育运动、电脑游戏。人的成长史可以说是一部游戏史,爱玩、会玩的人拥有最可贵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碰到工作上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多,可以说这些宝贵的能力是在玩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一个不会玩的人是乏味的人,一个不会玩的人生是无趣的人生。
2、我在做节目时发现,有些孩子是不会玩的,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学习、听话、循规蹈矩。他们的父母和教育者“扼杀”了他们“爱玩”的天性。这种唯分数和所谓优秀的教育方式,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3、身为父母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不会陪孩子玩,我们白白放弃了与孩子沟通和示范解决问题的最佳机会。不通过陪伴和游戏,我们无法和孩子真正成为“自己人”,心意不相通,没有游戏时的欢笑,孩子终究和父母是生分的。
来源:接力出版社授权选载于《育儿合伙人》
育儿合伙人马丁小熊QQ糖妈妈爸爸 相关新闻加载中